試論《追憶似水年華》(代序:羅大岡)

p22 全書七卷二百萬字左右 
註:張大春《城邦暴力團》四冊約八十萬字左右


古人有言,人生五十歲以前周游世界,認識社會;博覽群書,積累知識。五十歲以后,可以深居簡出,閉門著述。法國文學史上有不少名作家大致是這樣安排一生的:先游歷讀書,中年以后開始著述。十六世紀的蒙田(1533—1592)和十八世紀的孟德斯鳩(1689—1755)都是這方面著名的例子。


p23 
由于他的身世,他所接觸的大致是三類人:貴族家庭的后裔;非常富裕的財務金融界人士;少數享有盛名的文人與藝術家。十五年的禁錮生活,使這位身患痼疾的天才文人省悟到,他的前途就是在這間華麗舒適的病房同時也是囚室之中,等待死亡。他除了緩慢地,平靜地等待死亡來臨之外,他沒有別的生活,沒有別的前程。他是一個極其敏感的人,為什么他能在錦銹的床上,過著臥而待斃的「生活」十五年而不覺得沉悶、苦惱甚至煩躁不安,反而其樂融融呢?難道他整天躺在床上在做美夢嗎?不,他自己知道生命已經沒有前途的人決不可能做關于未來的美夢,所以老年人是不會做美夢的。普魯斯特雖然只是中年人而不是老人,可是他早已知道他的痼疾難愈,所以對生活的前程已經不抱希望。他唯一的希望在于利用他的非常特殊的生活方式,寫成一部非常特殊的文學作品。這部作品就是《似水年華》,全稱《追憶似水年華》。在他的計劃中,這是一部極其龐大的多卷本小說。果然,他用了十五六年的漫長時間,分秒必爭地寫完了這部小說的全稿。


他認為人的真正的生命是回憶中的生活,或者說,人的生活只有在回憶中方形成「真實的生活」,回憶中的生活比當時當地的現實生活更為現實。《似水年華》整部小說就是建筑在回憶是人生的菁華這個概念之上的。註:人生的精彩度


p24 
《追憶似水年華選篇》的編選者,法國文學評論家拉蒙·費南代在《選篇》的前言中指出,「《似水年華》寫的是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地受溺愛的孩子緩慢成長的過程,他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和周圍人們的存在。」總的說,這是一部回憶錄式的自傳體的小說,從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開始,一直寫到他晚年的心情。他三十多歲由于嚴重的哮喘與氣管炎,怕見陽光,怕吹風,把自己囚禁在斗室中,白天絕對不出門,也盡量少接見來訪者,實際上從那時起,他已經與世隔絕。《似水年華》,這是一個自愿活埋在墳墓中的人,在寂靜的墳墓中回想生前種種經歷與感受的抒情記錄。


寫普魯斯特評傳的喬治·卡都衣是這樣給《似水年華》作者下定義的:「他對于遺忘猛烈反抗;這種為了生活在時間的絕對性中而進行的狂然與不懈的努力,就是《重現的時光》主要意義。」


一言以蔽之,藝術不是別的,而是對生命熱烈的愛之表現。藝術作品不是別的,「美」不是別的,而是引起觀賞者對生命熱愛的一種手段


p25 
有二十世紀蒙田之稱的哲學家、隨筆家阿蘭(1868—1951),認為普魯斯特從不直接描寫一件客觀事物,總是通過另一事物的反映來突出這一事物。普魯斯特一貫通過自己的感覺表現客觀世界。他認為對絕對客觀世界的研究是科學家該做的工作,文學家只能老老實實反映他自己感覺到的事物,這是最真實的表現方式。所以評論家莫理斯·薩克斯(1906—1945)說普魯斯特是「奇怪的孩子」,「他有一個成人所具有的人生經驗,和一個十歲兒童的心靈。」


p26
《似水年華》和《人間喜劇》之間有明顯的區別,那就是巴爾扎克著重于從事物的外部現象觀察世界描寫世界;普魯斯特則刻意突出內部世界,增加小說的畫面的深度與立體感這兩位天才小說家表現客觀現實世界的目的是一致的,然而他們觀察與描寫的角度往往不同。


《似水年華》另一個藝術特點是「我」與「非我」的界限不是絕對不可逾越的。
《似水年華》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嗎?不完全是。小說貢徹始終的線索是「我」,但作者常常把「我」放在一邊,用很長的篇幅寫別人。正如哲學家阿蘭指出,《似水年華》的作者要寫「此物」時,必先寫「彼物」對「此物」的反映世界上沒有不是彼此聯系著的事物。沒有絕對的「有我」,也沒有絕對的「無我」。在這里,又可以指出《似水年華的藝術手法與《人間喜劇》不同之處。巴爾扎克著重寫「物」,這是眾所周知的。巴爾扎克把作為他敘述故事的「物」的背景描寫得仔細周全,凡是小說人物的住屋、屋子里的木器家具、人物的財產、現金帳目等等,巨細無遺,令人嘆絕。可是巴爾扎克從來不寫自然的背景,不寫山水草木;也不寫活的背景,也就是說,不寫小說主人翁周圍的其他活人。

p27
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憶錄。作者對回憶的概念,對于時間的概念都與眾不同。他把今昔兩個時間概念融合起來,形成特殊的回憶方式。比如他在兒童時期早晨喝一杯熱茶,把一塊俗名「瑪德萊娜」的甜點心泡在熱茶里,一邊喝茶,同時吃點心,他覺得其味無窮。等到他寫《似水年華》的最后一卷《重現的時光》時,他重新提起這件事,好象回到二十多年前的兒童時代,把當時的生活環境和身邊的人物都想起來了,好象「昔」就是「今」,「今」就是「昔」,「今」與「昔」結合,形成真正的生活所謂時間,實際上是指生命延續。「延續」(①「延續」,法語Laduree)一詞是柏格森哲學的重要術語①,所謂生命,就是延續與記憶。如果沒有記憶,思想中就沒有「昔」的概念。沒有「昔」也就沒有「今」,「今」「昔」兩個概念是相對而言的。沒有「昔」與「今」的結合,就沒有延續的概念,也就沒有生命。所以有人說,普魯斯特生命的最后十五六年是關在斗室中度過的,他把窗簾都掩上,室中無光,白晝點燈,他的時鐘與我們的時鐘不同,我們的時鐘上的指針是向前走的,他的時鐘的指針是向后退的。他愈活愈年輕,復得了失去的時光,創造了斷的生命。

p28
《似水年華》和傳統的小說不同,它雖然有一個中心人物「我」,但沒有貫徹始終的中心情節。只有回憶,沒有情節。

p30
《似水年華》舍棄了主要情節的結構,沒有引起紀德的反感,反而大受贊賞,可見小說去掉主要情節并沒有損失其藝術魅力。

p32
十九世紀末葉是法蘭西資本主義逐漸由壟斷資本進入帝國主義的過程。二十世紀初年,法國資本主義已經達到最高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

 
 
 
 

張貼留言 0 意見:

張貼留言